
膠東在線3月21日訊(記者 鄔勇)“海洋牧場建設應科學規劃,充分發揮自然條件、科研技術資源等優勢,因地制宜,合理發展不同類型海洋牧場,從而提升海洋牧場經濟效益!3月21日,煙臺市政府新聞辦舉行2022年度煙臺海域海洋牧場建設藍皮書解讀新聞發布會,自然資源部煙臺海洋中心正高級工程師紀靈在答記者問時說。

目前,煙臺全市已建成省級以上海洋牧場示范區46處,其中國家級示范區20處,約占全國1/8,海洋牧場總面積140萬畝,數量和總面積均居全國前列。
在社會效益方面,煙臺現代海洋牧場建設模式對傳統產業鏈延伸的起到了巨大的引領作用,帶動了傳統漁業產業的轉型升級,逐步由“產量型”漁業捕撈向“品質型”漁業服務轉變。
海洋牧場發展帶動了水產品精深加工、冷鏈物流、休閑旅游、裝備研發制造等產業的快速發展,滿足了群眾對優質水產品和漁業服務的需求,促進了海洋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其中萊州漁業“澤潭”模式、長島“大漁帶小漁”模式、田園綜合體、“海工+牧場”聯動模式就是其中的典型。
在經濟效益方面,2020-2022年,煙臺市國家級海洋牧場收入平均值、利潤平均值均呈現增長趨勢。
2021年營業收入的增長率均較高,2022年營業收入平均值增速放緩。不同類型海洋牧場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經營情況不平衡,經濟效益有差距;相同類型海洋牧場有不同的管理模式和資源稟賦,經營情況也不平衡,經濟效益有差異。